白居易给他的一又友严谟到桂州(治所在今桂林市)就职作的这首诗,与韩愈的《送桂州严医生》一样成为桂林名传千古的文化金钱。
《昌黎先生集》卷十《送桂州严医生》 明嘉靖翻刻本
同期赋诗为严谟送行的还有唐代着名诗东说念倡导籍作的《送严医生之桂州》及王建作的《送严医生赴桂州》。
伸开剩余87%《唐张司业诗集》卷二《送严医生之桂州》 明刻本
白居易对他的一又友严谟说,你要去任职的阿谁所在——桂州,是西南重镇,八卦上定为坤位,是个康庄大道的所在。你不但为桂管之主座逐一桂管不雅察使,而且身兼御史中丞之职。
这个御史中丞之职可垂死了。唐制,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台主座为御史医生一东说念主,御史中丞三东说念主,区分为正三品、正四品,捏掌以刑法典章校正百官之罪。
严谟带御史中丞衔,不但有行政权,还有国法权,这便是“雄”字的兴味了,的确的一霸手啊!而且桂林这个所在莫得瘴疠之气,因为柏署中有清正之风,你的衙门外是如画的山水,滴江中的划子上插着很多旗子,更是别具一格。
“艛艓”是一种划子,杜甫诗云:“富豪有钱驾大舸,贫苦取给行艓子。”(《最能行》)漓江上的划子为什么插着旗子呢?可能是游船的瑰丽,亦然“衙门外”的一种景不雅。“医生应绝席,诗酒与谁同?”这样好的环境,难说念就不喝酒了吗?不,酒是要喝的,就看你怎样喝收场。
《杜工部集》卷六《最能行》 清光绪五色套印本
“绝席” 不是隔断出席好像不再出席。这是唐朝东说念主喝酒的一种章程。唐朝东说念主喝酒的通例,是袭取汉朝的章程来的。汉制,御史医生、尚书令、司隶校尉等大东说念主物进入宴集喝酒,专席而坐,也便是独坐一席。
这里的“绝席”的“绝”字,作“远离”、“隔离”解,也便是个东说念主坐的筵席,与其他筵席的东说念主要离隔,不可混坐一席。因为严谟带御史中丞衔,属于大东说念主物了。白居易教唆他,到岭南桂州去连喝酒也要讲章程,筵席是不可乱坐的。因为这是章程,体现一种森严的上、下级宗法轨制干系,不是不错入乡顺俗的酒文化。这便是阿谁“应”字的兴味。
《历代君主圣贤名臣大儒遗像》白居易像 清绘本
为什么白居易突出要教唆严谟,到桂州去任职连喝酒也要讲章程呢?念念昔时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派大将李靖出任岭南总管之职,突出头喻他:“岭海陋远,久不见德,非震英武,示礼节,则无以变风。”(《新唐书·李靖传》)“医生应绝席”便是“震英武,示礼节”的逐一种示范作用,从而使岭南的很多成规习气得以改动。
《新唐书》卷九三《李靖传》 清光绪石印本
《历代圣贤半身像册》李靖像 故宫南薰殿旧藏
讲了这样多,礼节有了,英武也有了,这酒喝起来可多别扭啊。唐东说念主喝酒除了讲章程外,筵席也还有一种习俗,即喝酒吟诗作对,也叫“联句”。那才是一种高品位的酒文化呢!李白斗酒诗百篇,即使一个东说念主月下独酌也要“对影成三东说念主”呢,岂可“绝席”而坐?那亦然没目的的事,谁叫你当官呢?而且当到御史中丞这样级别的高官呢?连白居易也没目的,只好提倡一个两难的问题:你到桂州后,“诗酒与谁同”呢?确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了。
《白香山诗长庆集》卷十九《送严医生赴桂州》 清康熙刻本
在这里,还要挑升说一下,“桂林无瘴气,柏署有清风”两句诗,因为它和杜甫的“五岭皆热炎,宜东说念主独桂林”,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相似为历来写桂林最着名的诗句。只不外白居易这两句诗,政事上的含义要更大一些。
白居易说的“瘴气”是一种什么气?据很多史料纪录,据说这是一种南边山林中干冷蒸郁而产生的一种可致东说念主疾病的毒气,唐朝东说念主郑熊在他所著的《番禺杂记》(刘恂《岭表录异》)中具体纪录了“瘴气”发生时的现象:“见物自空而下,始如弹丸,渐如车轮,遂四散。东说念主中之即病。谓之瘴母。”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上 清乾隆刻本
明朝东说念主邝露到广西游历时,还看到“瘴气”发作时的恐怖情状:“瘴起时……上冲如柱,顷然散逸,下似黄雾,空中如弹丸,渐大如车轮,四下掷东说念主。中之者为痞闷,为疯沥,为汗死。”(邝露《赤雅》)
(明)邝露:《赤雅》卷下 清咸丰刻本
岭南一带春天有青草瘴,夏天有黄梅瘴,六七月有新禾瘴,八九月有黄茅瘴。对水土不屈的朔方东说念主来说,到岭南来最恐怖的是“瘴气”。
色五月色人阁在唐东说念主的诗中,写“瘴气”亦然一种题材。与宋之问王人名的沈佺期和宋之问等都被放逐到岭南来过,沈佺期被放逐到岭南欢州(今越南北部荣市)有诗“崇山瘴疠不胜闻”(《与杜员外审言过岭》);柳宗元被贬柳州有诗:“桂岭瘴来云似墨”(《别舍弟宗一》);许浑诗:“瘴雨欲来枫树黑”(《送杜秀才归桂林》)等等。岭南民谚有“中了黄茅瘴,不死成沙门”,便是说中了瘴毒即便不死,也不可过平常的家庭生计了。这“瘴气”确切令东说念主发怵!
可是定心,“桂林无瘴气”,白居易可不是轻松说的。据明朝东说念主陈琏修的《桂林郡志》卷之一纪录:“今桂林风土和平,犹有中州清淑之气。雪霜时降,疠疫不兴,号为乐园。荔浦相去才百余里,习尚顿异,遂入瘴乡。”施展荔浦才有瘴气,而桂林则无。
《[景泰]桂林郡志》卷一《郡表》 明刻本
唐朝诗东说念主宋之问居留桂林连年,他所亲眼见到的桂林“秋似洛阳春”;而李商隐在桂林任职也有一年,他笔下的桂林“春去夏犹清”“花飘度腊香”(过了腊月还有花香),都施展桂林不是风物恶劣的“瘴乡”之地,白居易移交他的一又友严谟桂林是个好所在,是不错武艺罕见之地。
白居易说的“桂林无瘴气”,还有一层兴味便是桂林的官场习尚很好,莫得乌烟瘴气的东西。为此引出“柏署有清风”之句。
柏署,汉朝的御史台广植柏树,暗示监察国法的机构和东说念主员都要有松柏高风亮节的品格,是以东说念主称御史台为柏台或柏署。唐承汉制,御史台是唐朝中央查验机关,专掌提按宪章肃正朝纲,纠弹百官之职。御史台只管密告,而况只好根据传说即可标谤,不需要举出什么凭据,更不受诉讼,也便是说即使我标谤错了,你也不可告我。御史台内设有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区分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领之,称为“三院御史”,通盘御史官国法皆着法官服——绣服。
在唐代,监察御史的主要职责是出使巡按,包括对州县官员的巡察以及对屯田、铸铁、馆驿、太仓和太府出纳等的监察。除此除外,御史台还有一条挑升服务,便是对包括桂林在内的“岭南选补”的巡察。即对岭南科举检会、官员任命的监督检会,幸免岭南天高天子远所产生的官场东说念主事铩羽现象的发生。是以欲使“桂林无瘴气”,全靠“柏署有清风”。
说到唐朝的监察轨制,除了御史监督百官除外,天子亦然要受监督的,这个国度的一霸手,也不可一个东说念主轻松说了算。而监督天子便是谏官的任务。谏官属门下省,门下省的谏官对天子不错“言谏”和“封驳”,其职责是以天子为纠察对象。天子说错了话作念错了事,要摄取谏官的“言谏”(劝说),天子再不听,就要“封驳”了(封存驳回),使之令不出朝门。虽然,当“谏官”的个东说念主风险亦然很大的。可是在唐代,即使本日子亦然有东说念主监督的。这是国度监察轨制的要紧发展,亦然当作封建王朝的唐朝政事轨制演变流程中的一个垂死特色。唐朝盛世也不是浪得空名的。虽然,唐朝也像一切封建王朝一样,最终依然失足了麻豆 女同,不外,那已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发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